• 2021年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实验研究
    • 输血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8):561-565.

      摘要 (574) HTML (0) PDF 1.56 M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早产儿输血后喂养不耐受(FI)发病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诊治早产儿,根据生后第1周后是否输注红细胞,分为输血组和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FI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集输血后2周内新鲜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 V4区基因片段扩增及Illumina iSeq100测序,采用QIIME软件及R语言比较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数据。结果 输血组FI发病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P<0.05);在减量喂养策略下,两组个体症状类型、达全胃肠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肠球菌及阿克曼氏菌较对照组减少,葡萄球菌及寡养单胞菌增多。结论 输血是早产儿FI的危险因素,特征性菌群变化可能是输血相关性FI的重要原因。

    • 基于危险因素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子痫前期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2021(8):566-572.

      摘要 (595) HTML (0) PDF 1.25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妊娠妇女6~10周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和常规实验室指标水平进行数据分析,构建妊娠早期子痫前期(PE)预测模型,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925例PE患者和7 613例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PE发病危险因素和27项常规实验室指标(妊娠6~10周),包括血脂、肝肾功能、凝血、血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XGBoost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绘制 ROC曲线抗磷脂综合征,计算曲线下面积(AUCROC)、敏感性、特异性;并用XGBoost绘制特征重要性条形图。结果 两组孕妇是否有糖尿病、SLE、抗磷脂综合征、肾病、子痫或PE史以及是否为初产妇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个常规实验室指标中,两组除Plt/Lym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他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纳入危险因素(7项)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AUCROC为0.621(95%CI:0.601~0.640),敏感性为34.8%,特异性为81.5%;纳入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6项危险因素+14项实验室指标)建立Logistic模型,AUCROC为0.752(95%CI:0.735~0.769),敏感性为64.2%,特异性为76.0%;建立XGBoost模型,AUCROC为0.867(95%CI:0.839~0.896),敏感性为73.0%,特异性为82.3%。采用XGBoost模型进行PE发病早期预测的能力最优。XGBoost筛选出重要性排在前三的指标依次为TG、Lp(a)、C1q。结论 单独使用临床危险因素预测PE的效能不高,PE发病危险因素结合常规实验室指标进行妊娠早期预测PE发病风险的效果更优, 而XGBoost模型早期预测PE发病的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TG、Lp(a)、C1q是早期预测PE发病的重要变量。

    • 13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2021(8):573-576.

      摘要 (592) HTML (0) PDF 1.42 M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的13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 对13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首先进行传统的培养特性、显微观察、血清凝集和质谱鉴定,然后进行16S rRNA基因分析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13株标准菌株的培养特性、显微观察、血清凝集及质谱鉴定的结果均符合肺炎链球菌的特征;13株标准菌株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且与肺炎链球菌模式株NCTC 7465的16S rRNA基因序列(LN831051)的相似性在99.00%以上;MLST分型结果显示,13株标准菌株共分为13个ST型,分别为ST2296、ST180、ST2759、ST3844、ST12973、ST12977、ST3545、ST16632、ST875、ST10189、ST870、ST342和ST7234。菌株CMCC(B)31547的ST16632为新发现的ST型。结论 获得了13株不同型别的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和MLST分型数据,为肺炎链球菌菌株溯源和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撑。

    • 全球产KPC肺炎克雷伯菌的KPC分布与序列分型分析

      2021(8):577-579.

      摘要 (727) HTML (0) PDF 821.51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全球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序列分型数据,探讨KPC-2、KPC-3与主要流行克隆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NCBI中下载全球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组,分析KPC的分布情况。对产KPC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其序列分型(sequence type, ST)。分析KPC在不同克隆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主要流行克隆ST11、ST258及ST512中KPC变异体KPC-2和KPC-3的流行率差异。结果 全球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组中产KPC 1 943株,有KPC变异体14种,以KPC-2(959/1 943,49.4%)和KPC-3(952/1 943,49.0%)为主;有115种ST型,以ST258(996/1 943,51.3%)、ST11(285/1 943,14.7%)和ST512(259/1 943,13.3%)为主。959株KPC-2菌株分布在87种ST中,以ST258(413/959,43.1%)和ST11(274/959,28.6%)为主;952株KPC-3菌株分布在45种ST中,以ST258(570/952,59.9%)和ST512 (259/952,27.2%)为主。 KPC-2在ST11菌株中的流行率(274/285,96.1%)显著高于在ST258中的流行率(414/996,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9,P=0.000);KPC-3在ST512中的流行率(259/259,100%)显著高于在ST258中的流行率(570/996,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45,P=0.000)。结论 从全球范围来看,KPC的流行以KPC-2和KPC-3为主,KPC-2的流行克隆菌株以ST11和ST258为主,KPC-3的流行克隆菌株以ST258和ST512为主,加强该类细菌的监测对于预防院内感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 Notch信号调控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2021(8):580-584.

      摘要 (589) HTML (0) PDF 1.22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Notch信号调控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自噬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CEⅡ)A549细胞模型,在感染24 h、48 h、72 h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分别作用于A549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及Notch信号通路Notch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C3及Notch1的蛋白质水平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NF-γ、TNF-α及IL-1β的含量。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模型24 h、48 h和72 h能明显上调Notch1及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同时促进炎症因子(IL-1β、TNF-α、INF-γ)的产生;3-MA抑制细胞自噬可以下调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Notch1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产生,DAPT抑制Notch信号可以下调Notch1、LC3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产生。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可以激活Notch信号并诱导细胞自噬,自噬相关蛋白LC3及Notch1在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相同。细胞自噬和Notch信号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评估

      2021(8):585-589.

      摘要 (548) HTML (0) PDF 863.95 K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test法,对临床分离的109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检测,计算MIC50和MIC90,与有CLSI敏感性判断标准的亚胺培南、强力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他啶、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有EUCAST敏感性判断标准的美罗培南药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检测的8种抗菌药物的MIC50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25/4 μg/mL、亚胺培南0.5 μg/mL、美罗培南0.5 μg/mL、强力霉素0.5 μg/mL、复方磺胺甲噁唑1 μg/mL、头孢他啶1 μg/mL、四环素2 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 μg/mL;MIC90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5 μg/mL、亚胺培南0.5 μg/mL、美罗培南1 μg/mL、复方磺胺甲噁唑2/38 μg/mL、头孢他啶2 μg/mL、强力霉素2 μg/mL、四环素4 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 μg/mL。所测有CLSI判断标准的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显示,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他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强力霉素99.08%,复方磺胺甲噁唑95.41%,四环素94.49%。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MIC50和MIC90均低于其他7种抗菌药物,表明其在体外对该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合其体内药代学特点,临床可尝试使用以获取体内对该菌药效学的评估。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价值

      2021(8):590-594.

      摘要 (593) HTML (0) PDF 1.05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用于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1例SI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90天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凝血指标与新凝血四项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SIC生存组患者相比,SIC死亡组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TM)和t-PAIC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AIC是SI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t-PAI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PAIC+SOFA及t-PAIC+APACHE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77、0.647、0.740及0.713。当t-PAIC界值为18 ng/m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6%、59.2%、63.1%、75.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AIC>18 ng/mL患者的死亡风险是t-PAIC≤18 ng/mL患者的3.236倍。结论 t-PAIC对SIC患者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NK和NKT细胞功能特点及意义

      2021(8):595-600.

      摘要 (594) HTML (0) PDF 1.46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HBV-LC)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功能相关分子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收集代偿期HBV-LC患者(HBV-CLC)、失代偿期HBV-LC患者(HBV-DLC)和同期体检健康者(HC)各25例作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NK和NKT细胞比例、数量变化,活化标志物(CD69、HLA-DR)、激活性受体(NKG2D、NKp30、NKp46)和抑制性受体(NKG2A、CD158a、CD158b)以及细胞毒分子[穿孔素、颗粒酶A/B、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IFN-γ]表达。结果 与HC和HBV-CLC患者比较,HBV-DLC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1),但高表达HLA-DR(P<0.01);与HC患者比较,HBV-DLC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例、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高表达CD69和HLA-DR(P<0.05);此外,相比于HC,HBV-CLC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例降低(P<0.05),但数量和活化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抑制性受体和大部分激活性受体(NKG2A、CD158a、CD158b和NKp30、NKp4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HC,HBV-LC患者外周血NK细胞NKG2D表达显著降低而NKT细胞毒分子(穿孔素、颗粒酶A、TRAIL、IFN-γ)表达显著升高(P<0.05),HBV-DLC患者外周血NK细胞部分细胞毒分子(穿孔素、TRAIL)表达升高(P<0.05);相比于HBV-CLC患者,HBV-DLC患者外周血NK细胞穿孔素表达减少(P<0.05),NKT细胞虽NKG2D表达升高但数量和IFN-γ表达均降低(P<0.05)。此外,相比于HC和HBV-CLC患者,HBV-DLC患者外周血NK细胞杀伤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0.01)。结论 HBV-LC患者尤其HBV-DLC患者外周血NK和NKT细胞功能特点发生显著改变,或许能为HBV-LC患者免疫防治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 福建地区类孟买血型血清学特点及其基因突变分析

      2021(8):601-604.

      摘要 (498) HTML (0) PDF 1.67 M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福建地区类孟买血型血清学特点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10例疑似类孟买血型样品进行红细胞表型鉴定,用吸收放散试验确证红细胞上弱表达的ABO抗原,PCR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及FUT1、FUT2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10例样品皆为罕见的类孟买血型,其中Amh 5例,Bmh 2例,Omh 3例。10例样品ABO表型均与ABO基因型一致。检测到4种已知的FUT1无效基因:h1(547-552delAG)、h2(880-882delTT)、h3(658C>T)和h9(424C>T);FUT1基因型分别为h1/h1(3例)、h3/h1(3例)、h1/h2(2例)、h2/h2和h1/h9(各1例)。检出2种FUT2等位基因:Se357和Se357,716;10例样品都检出Se357基因,而Se357,716基因仅与h2等位基因同时出现。结论 血清学技术在类孟买血型早期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FUT1位点的无效等位基因具有较广泛的多样性,h1和h2为福建地区类孟买血型的主要流行基因。

    • 凝血因子Ⅴ抑制物致多项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

      2021(8):605-606.

      摘要 (610) HTML (0) PDF 781.84 K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多项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的原因。方法 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对其进行纠正试验、狼疮抗凝物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检测,并对活性降低的凝血因子稀释不同倍数后复检,对稀释后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的凝血因子进行相应的抑制物筛查。结果 4例患者均出现多项凝血因子降低,纠正试验提示不纠正,狼疮抗凝物检测提示超出检测限,经不同稀释倍数稀释后,除凝血因子Ⅴ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大幅升高,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检测阳性。结论 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常伴有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凝血因子Ⅴ抑制物的存在会干扰狼疮抗凝物的检测。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基因调查

      2021(8):607-610.

      摘要 (607) HTML (0) PDF 819.04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8—2020年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的临床分布、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医院CRO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飞行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K-B纸片扩散法和PhoenixTM-100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CRO菌株60株,用WHONET 5.6软件统计CRO菌株的耐药情况及临床分布。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荧光定量PCR进行耐药基因型检测。结果 60株CRO菌株经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20株、大肠埃希菌11株、阴沟肠杆菌13株、雷极普罗威登菌5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2株和铜绿假单胞菌9株;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内科、泌尿科和烧伤科等临床科室。经耐药表型检测检出: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7株(肺炎克雷伯菌16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株),B类金属β-内酰胺酶38株(阴沟肠杆菌12株、大肠埃希菌11株、雷极普罗威登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4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和阴沟肠杆菌1株)为阴性;另外1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mCIM联合eCIM试验检测为B类金属β-内酰胺酶,而用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为混合型(A+B类酶)。经PCR检测检出KPC酶17株、NDM型32株,IMP1型酶6株,KPC+NDM混合基因型1株。结论 甘肃省人民医院CRO菌株的表型耐药机制是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和B类金属β-内酰胺酶,主要携带KPC、NDM和IMP1基因型。

    • 冬季发热门诊患者咽拭子13项呼吸道病原体分析

      2021(8):611-613.

      摘要 (934) HTML (0) PDF 972.38 K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江苏常熟地区发热门诊患者咽拭子标本中13项病原体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常熟地区3家医院发热门诊中疑似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3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咽拭子标本,先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筛查,再以RT-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结果 发热门诊患者咽拭子中SARS-CoV-2均未检出。13项病原体的检出率为49.7%(183/368),其中,混合感染73例,占19.8%(73/368)。未成年组病原体检出率(87.0%)高于成年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66,P=0.000)。未成年组检出率前五为:乙型流感病毒(InfB)、鼻病毒(HRV)、甲型流感病毒(InfA)、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肺炎支原体(Mp)。成年组检出率前五为:InfA、HRV、甲型H3N2流感病毒、InfB、人偏肺病毒(HMPV)。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背景下冬季未成年人为呼吸道病毒易感人群。

    • C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分析

      2021(8):614-616.

      摘要 (504) HTML (0) PDF 1.00 M (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3月发现的1例青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质谱仪鉴定,用普通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经PCR分型,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4821型。该菌株对临床常见13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徐州市发现C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致流行性脑膜脊髓膜炎病例,应加强本地区病原菌的检测与研究。

    • >综述
    •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8):617-620.

      摘要 (406) HTML (0) PDF 860.84 K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LAG3),是继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之后第3种应用于临床的抑制性受体,一直以来被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研究表明,LAG3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细胞表面LAG3分子的表达在自身免疫耐受的调节中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此研究基础上,从LAG3分子的结构和信号通路出发,概述LAG3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最新进展。

    • >质量管理研究
    • 临床微生物室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2021(8):621-626.

      摘要 (636) HTML (0) PDF 1.75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设并完善北京协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方法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写相应程序并不断升级,开发适合微生物工作流程的LIMS。结果 LIMS拥有任务管理、鉴定管理、质控管理、统计管理和系统设置五大模块。显微镜、摄影成像系统、药敏测量仪、血培养仪、自动化鉴定及药敏系统等硬件设备均可与LIMS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微生物每份标本的接收、接种、培养、药敏试验、报告、质控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全程各个环节检验信息的记录、传递和无纸化办公,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解放更多劳动力。记录各个环节点的操作者、操作内容和操作时间,可实现工作监督,降低工作差错率,有效保证工作质量。结论 拥有一套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并不断完善的微生物LIMS,可使微生物复杂的手工操作流程清晰化,并可实现微生物实验室全程监控标准化管理。

    • >调查研究
    • 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细菌检测结果分析

      2021(8):627-629.

      摘要 (849) HTML (0) PDF 801.24 K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疑似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菌群组成情况。方法 共计纳入134例来自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用传统细菌培养法和恒温扩增芯片法检测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对细菌检测阳性组和细菌检测阴性组进行临床基本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细菌检测阳性组患者的菌群组成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细菌检测阳性20例,阴性114例。细菌检测阳性组的危重症患者比例和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略高于阴性组,且平均住院天数较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检测阳性组患者入住ICU的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细菌检测阳性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为单菌阳性,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4例患者为2种细菌阳性,以肺炎克雷伯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疑似细菌感染者的死亡率远高于非细菌感染者,前三位检出菌群为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持续监测细菌检出率及菌群分布变化对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不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情况分析

      2021(8):630-632.

      摘要 (853) HTML (0) PDF 798.02 K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ANCA)阳性患儿的临床检出情况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用ELISA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蛋白水解酶3(PR3)。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ANCA常规检测中aANCA阳性患儿304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结果 在10 638份样本中,aANCA阳性率为2.86%;aANCA靶抗原以非MPO/PR3类抗原为主,占97.04%;ANCA阳性患儿中,AID患儿121例,aANCA阳性率为73.55%;非AID患儿326例,aANCA阳性率为65.95%;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14例,其中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7例,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 2例,aANCA 5例,4例在pANCA治疗过程或后续随访中转变为aANCA,此时MPO由阳性转为阴性。aANCA抗体阳性患儿中,AID患儿以SLE、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为主,非AID患儿中过敏性紫癜患儿aANCA阳性最高。结论 aANCA抗体阳性存在多种儿童疾病中,AAV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pANCA阳性转变为aANCA、MPO由阳性转变为阴性的情况对临床有较高的提示意义。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荧光核型与靶抗原不符的特殊情况分析

      2021(8):633-635.

      摘要 (406) HTML (0) PDF 808.62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中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的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荧光模型cANCA、pANCA,用ELISA法检测靶抗原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3(PR3)。将pANCA合并MPO阳性、cANCA合并PR3阳性以外ANCA荧光模型以及靶抗原同时有阳性的其他特殊情况定义为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ANCA合并PR3阳性的患者组中,年龄(44.20±17.25)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占56.8%,ANCA相关性血管炎占15.2%,其中诊断为UC与非UC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P=0.001)。pANCA合并MPO、PR3阳性的患者组中,年龄(58.20±14.05)岁,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最多,占48.3%。cANCA合并MPO阳性患者组中,年龄(56.06±20.39)岁,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占61.8%,间质性肺炎以及甲状腺亢进各占8.8%。结论 pANCA、PR3阳性可作为UC的敏感性指标,pANCA、MPO、PR3阳性及cANCA、MPO阳性也可作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指标。

    • 海南省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

      2021(8):636-637.

      摘要 (586) HTML (0) PDF 783.17 K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于不同病程、不同类型样本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分布特点及核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 年1月24日至3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7例,对其咽拭子、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及病历记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确诊病例中有57例肺部CT出现病变并核酸阳性而确诊入院,其中31例在入院后多类样本核酸检测多次阳性;26例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而确诊入院,入院后多次咽拭子、血液、尿液、粪便核酸检测阴性,CT检测有典型的肺部病变;9例有武汉旅居及患者接触史并呈现肺部CT改变而收治入院;1例咽拭子核酸阳性,CT无改变。1例出院后复诊,粪便核酸检测阳性。咽拭子核酸阳性大多出现在住院早中期,粪便核酸阳性贯穿整个病程,尤其是病情恢复期,临床症状痊愈后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不应以单次初次核酸检测结果是否阳性作为确诊依据,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应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避免在实际工作中漏诊。

    • >案例分析
    •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星状丝孢酵母1例

      2021(8):638-640.

      摘要 (402) HTML (0) PDF 1.77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