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 新冠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循环阈值变化规律浅析

      2020(4):241-243.

      摘要 (16361) HTML (0) PDF 825.15 K (5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呼吸道标本核酸扩增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 值)变化规律。 方法 筛选 2020 年 1 月 21 日至 2020 年 3 月 2 日间安徽省某定点医院收治的 45 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 反应技术对患者的痰液与咽拭子混合液进行检测,观察 Ct 值与时间、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的变化规律。 结果 随着发病天数 的增加,ORF1ab 基因、N 基因及 E 基因 Ct 值均不断升高,E 基因首先消失,其次是 ORF1ab 基因,最后是 N 基因。 出现症状后 1~ 6 d 男性与女性核酸 Ct 值均为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12 d Ct 值逐渐升高,男性低于女性 Ct 值,两者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年龄段间 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病情分型间 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Ct 值与患者出现症状的天数、性别有关,与年龄、疾病分型无关。

    •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4):244-247.

      摘要 (2023) HTML (0) PDF 840.09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3月10日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108例、疑似患者23例以及其他病例9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RT-PCR检测结果作为比对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并分析抗体与疾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1.确诊患者的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2.IgM/IgG联合比单一的IgM和IgG的敏感性要高。3. IgM/IgG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8.1%、89.4%、93.7%、9.24、0.02。4.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在 IgM或IgG抗体阳性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同时间段IgM/IgG抗体下降的程度不一样。结论: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很重要,联合RT-PCR可以更好地排除或确诊,避免疾病早期可能的漏诊风险。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核酸检测;诊断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高循环阈值情况分析

      2020(4):248-250.

      摘要 (7034) HTML (0) PDF 960.05 K (2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出现高循环阈值(Ct值)情况的原因。 方法: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鼻咽拭子、肛拭子样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回顾性分析Ct值处于33~38的高Ct值样本在同一患者重复采样检测、不同品牌基因扩增仪检测及不同实验室相同型号仪器检测情况下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8例单靶位高Ct值阳性患者次日重复采样检测结果双靶标均为阴性。7例高Ct值样本有6例同一样本核酸在LC480及ABI 7500 2台扩增仪上检测结果不一致,包括ORF1ab基因检测结果不一致4例,N基因不一致4例,其中ORF1ab基因和N基因均不一致2例。5例高Ct值样本不同实验室相同基因扩增仪结果均不一致。 结论:该病毒核酸检测高Ct值时结果重复性较差,需要其他检测方法同时进行补充检测。

    • >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 SYBR Green Ⅰ荧光PCR熔解曲线鉴定鸟分枝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2020(4):251-257.

      摘要 (880) HTML (0) PDF 2.02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基于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建立鉴定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MA)的荧光PCR熔解曲线法,为临床鉴定MA提供简单、准确性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方法:以MA的特异性插入序列IS1311为检测靶标设计引物,在60 ℃的退火温度下,建立鉴定MA的SYBR Green Ⅰ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并对MA等21种分枝杆菌标准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常见致病菌进行检测,评价方法的特异性、检测限;以hsp65、16S rDNA普通PCR扩增产物测序分析为“金标准”,鉴定200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评估建立方法鉴定MA的准确性。 结果:SYBR Green Ⅰ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在30个循环内能准确鉴定出21种分枝杆菌标准株和5种致病菌中的MA,检测限为5.6×10-2 ng/μL。200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以PCR测序鉴定出16株MA和184株其他分枝杆菌,以SYBR Green Ⅰ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鉴定出15株MA和185株非MA;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测序方法对MA的鉴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法符合率为99.5%(199/200),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P<0.01);建立方法的敏感性为93.8%(15/16),特异性为100.0%(184/184),阳性预测值为100.0%(15/15),阴性预测值为99.5%(184/185)。 结论:以MA特异性重复序列IS1311为基础建立的SYBR Green Ⅰ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MA的临床检测提供新的途径。

    • >临床实验研究
    • 2株不同序列分型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分析

      2020(4):258-262.

      摘要 (688) HTML (0) PDF 1.25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 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 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9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4):263-266.

      摘要 (266) HTML (0) PDF 1.32 M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Toll样受体9(TLR9)在单核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及单核细胞经配体活化后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初步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TLR9在RA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32例活动性RA患者(RA组)和32例健康人对照(HC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亚群TLR9表达;体外培养单核细胞,经TLR9配体CpG-2006活化培养48 h,Luminex 200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浓度。 结果:与HC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3个单核亚群TLR9平均荧光强度(MFI)均显著上升(CD14++CD16-:211.4±35.3 vs 73.4±11.3;CD14+CD16+:214.9±32.6 vs 69.3±14.1;CD14lowCD16+:141.8±22.6 vs 12.8±4.8),[JP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活化后相比,RA组活化后上清液细胞因子IL-6[(209.8±32.9) pg/mL vs (71.1±12.6) pg/mL]、TNF-α[(264.3±35.4) pg/mL vs (76.2±18.7) pg/mL]、MCP-1[(167.6±19.2) pg/mL vs(23.3±7.4) pg/mL]浓度均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高表达TLR9,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在RA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百日咳鲍特菌MALDI-TOF MS谱库的扩展及鉴定效果评价

      2020(4):267-269.

      摘要 (540) HTML (0) PDF 1.11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鉴定百日咳鲍特菌谱库进行扩展。 方法:采用Microflex LT软件,用经全基因组测序确认的9株百日咳鲍特菌和1株副百日咳鲍特菌构建蛋白质指纹谱库,对布鲁克数据库进行扩展。对标准菌株ATCC 29213、ATCC 25922、ATCC 700603、ATCC 27853进行MALDI-TOF MS鉴定,评价扩展库的准确性。选取6株百日咳鲍特菌,每个菌株取3个菌落分别用MALDI-TOF MS鉴定,评价试验的精密度。采用36株临床分离株验证扩展谱库对百日咳鲍特菌的识别能力,并进行扩展库前后鉴定结果比较。 结果:成功构建9株百日咳鲍特菌和1株副百日咳鲍特菌参考谱库,并扩展现有布鲁克数据库Taxonomy(5989)数据库为Taxonomy(5989+)。扩展库准确鉴定4株标准菌株ATCC 29213、ATCC 25922、ATCC 700603、ATCC 27853,对鲍特菌鉴定无干扰;6株百日咳鲍特菌的重复鉴定符合率为100%,精密度良好。用于外部验证的36株菌经扩展后数据库鉴定,种水平鉴定率达86.1%。 结论:百日咳鲍特菌质谱库的扩展提升了地区性分离菌株鉴定能力。

    • 2种方法检测尿液中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的准确性分析

      2020(4):270-272.

      摘要 (886) HTML (0) PDF 814.93 K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用贝克曼AU5831生化分析仪验证Sysmex UC-3500尿液分析仪胆红素(Bil)、葡萄糖(Glu)、蛋白质(Pro)的准确度,探讨2种方法的一致性。 方法:用贝克曼AU5831生化分析仪和Sysmex UC-3500尿液分析仪分别检测不同浓度标准参考液,评估2种方法检测Bil、Glu、Pro的准确度和符合率。收集本院住院患者新鲜尿液标本205份,分别用尿液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2种方法检测Bil、Glu、Pro 3个项目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6.6%、99%、94%,准确度验证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2种方法检测205份尿液样本Bil、Glu、Pro 3个项目的Kappa值分别为0.788、0.843、0.741。 结论:Bil、Glu、Pro这3个项目在UC-3500的半定量结果与AU5831的定量结果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在没有尿液分析仪检测项目的标准液情况下,可以用生化分析仪验证尿液分析仪部分项目的准确度,可作为尿液分析仪准确度评估的替代方案。

    • 结核分枝杆菌固体培养结合不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应用分析

      2020(4):273-275.

      摘要 (832) HTML (0) PDF 822.49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枝杆菌固体培养(L-J)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线性探针杂交(LPA)和多色半巢式荧光定量 PCR(GeneXpert)检测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MTB)及耐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连续收集湖南省胸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初诊肺结核疑似患者(A组)和活动性肺结核住院患者(B组)痰标本。A组进行L-J、FQ-PCR和LAMP 3种方法检测,比较联合与单独检测的病原学阳性率,计算3种方法病原学结果的一致率;B组进行L-J及绝对浓度法固体药敏试验、LPA和GeneXpert 3种方法检测,比较联合与单独检测的病原学阳性率,计算3种方法病原学和药敏结果的一致率。 结果:A组共检测347例患者痰标本,L-J+FQ-PCR和L-J+LAMP的阳性率分别为33.1%和28.5%,均显著高于L-J(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P<0.01;χ2=4.42,P<0.01);3种方法病原学结果总的一致率为79.3%(275/352)。B组共检测172例患者痰标本,L-J+LPA的阳性率(57.6%)显著高于LPA(42.4%),L-J+GeneXpert的阳性率(62.2%)显著高于L-J(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P<0.01;χ2=9.84,P<0.01);3种方法病原学检测和利福平药敏结果总的一致率分别为65.7%(113/172)和94.0%(47/50)。 结论:固体培养联合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提高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适合在县、市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综述
    • 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进展

      2020(4):276-279.

      摘要 (792) HTML (0) PDF 871.65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该病毒引发的疾病(COVID-19)已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快速、早期检测SARS-CoV-2有助于疫情的控制。该文拟分析SARS-CoV-2现有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展望检测技术未来的研发方向,为SARS-CoV-2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未知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诊疗提供指导。

    • 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的研究进展

      2020(4):280-282.

      摘要 (1000) HTML (0) PDF 840.93 K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CFHR1)是一种多结构和多功能的补体调节蛋白,作为补体因子H蛋白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C3(complement component 3)、C5(complement component 5)、H因子(CFH)、I因子(CFI)共同在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CFHR1作为一种补体调节物质,可以控制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生成和活性。由于基因缺陷造成CFHR1的表达减少或缺失,使得补体替代途径的调节发生紊乱,临床上可引起的疾病包括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IgA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肿瘤等。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补体替代途径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起到关键作用,而CFHR1是补体替代途径激活过程中重要的调节物质。该文对CFHR1的功能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补体激活中的作用,以及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价值。

    • >研究生园地
    • 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氨基酸检测项目的西格玛水平分析

      2020(4):283-285.

      摘要 (432) HTML (0) PDF 825.46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氨基酸项目的检测性能进行西格玛水平的分析,以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实验室质量水平。 方法: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开发的软件平台收集2019年4月全国临床实验室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氨基酸检测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EQA)和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检测项目包括苯丙氨酸、瓜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用EQA数据估计偏倚(bias),IQC数据估计不精密度水平,并利用公式σ=(TEa-bias)/CV计算各个氨基酸检测项目的西格玛度量值。 结果:回报苯丙氨酸、瓜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EQA和IQC数据的实验室数目分别为156、154、156、156、156和157家。6种氨基酸检测项目的σ水平分布相似。大部分实验室的σ水平在0~3之间,比例均大于50%,其中缬氨酸项目的比例最高,为61.78%。3≤σ<6的实验室约为30%~40%。对于所有氨基酸检测项目来说,σ≥6的实验室比例均小于10%,其中比例最高的为苯丙氨酸,达7.69%。 结论:目前我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氨基酸检测项目的整体σ水平较低。实验室还需进一步改善检测性能,以获得更高的σ水平,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 肠道病毒71型2A蛋白酶通过切割宿主蛋白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促进病毒的复制

      2020(4):286-290.

      摘要 (278) HTML (0) PDF 1.12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2A蛋白酶与宿主蛋白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USP4)在EV71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感染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后USP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P1及USP4蛋白;通过敲减宿主细胞USP4,观察VP1 mRNA的表达和病毒滴度水平;通过过表达2A蛋白酶,研究宿主细胞USP4蛋白的切割原因。 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V71感染8 h时USP4 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降低(0 h、8 h分别为1.03±0.04和0.83±0.02,t=4.50,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V71感染8 h时USP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0 h、8 h分别为1.25±0.01和0.51±0.02,t=57.32,P<0.05)并出现切割条带;敲除宿主细胞USP4 8 h后,与对照组(1.48±0.08)相比,实验组VP1 mRNA表达水平(3.66±0.08)明显升高(t=17.51,P<0.05);病毒滴度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病毒滴度[(8.20±0.17)×105 PFU/mL]比较,siRNA1敲除组病毒滴度[(10.55±0.29)×105 PFU/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P<0.05)。过表达2A蛋白酶,宿主蛋白USP4出现切割条带。 结论:USP4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可能正向调节抗病毒信号通路;EV71可通过2A蛋白酶切割宿主细胞蛋白USP4从而逃逸免疫应答,促进病毒的复制。

    • >循证医学
    • 循环微小RNA对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效能的荟萃分析

      2020(4):291-297.

      摘要 (468) HTML (0) PDF 2.02 M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用荟萃(meta)分析评价循环微小RNA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效能。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收集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4月。并根据文献中的原始资料评价循环miRNA检测活动性结核病的准确性,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累计1 142例患者和1 231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敏感性为0.85(95%CI:0.78~0.89)、特异性为0.85(95%CI:0.81~0.88)、阳性似然比为5.49(95%CI:4.21~7.15)、阴性似然比为0.18(95%CI:0.13~0.26)、合并诊断比值比为30.06(95%CI:16.88~53.52),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CI:0.88~0.93)。[JP3]亚组分析显示,miRNA-155用于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AUC为0.90(95%CI:0.87~0.92)。 结论:循环miRNA是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 >质量管理研究
    • 上海地区苯丙酮尿症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2020(4):298-301.

      摘要 (750) HTML (0) PDF 842.27 K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开展苯丙酮尿症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简称室间质评),评估参评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检测质量。 方法:2019年室间质评计划为1年2次,共包含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PAH)的4个致病变异位点,涉及错义变异和剪接变异2种类型。样本盘包含5支样本,类型为干血斑。要求参评实验室收到样本后在规定时间内检测样本并网络上报检测结果。依据回报结果计算各实验室成绩,汇总不同样本的总体符合率,并分析致病变异位点检测及结果报告错误类型。 结果:2次室间质评分别收到3份和2份有效回报结果,成绩合格的实验室分别为1家和2家。2次室间质评中,样本检测结果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60%(9/15)和100%(10/10)。结果汇总中共出现检测错误6例,错误的类型集中表现为假阴性。剪接变异的检出符合率明显低于错义变异。 结论:临床实验室在苯丙酮尿症遗传基因致病变异检测及结果分析报告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能帮助实验室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测质量。

    • 自动化流水线上质量指标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20(4):302-305.

      摘要 (610) HTML (0) PDF 1.40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开发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智能统计系统,一键生成各项质量指标统计图,实现质量指标统计的实时性和智能化,实时监控检验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以提高检验报告的及时率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参照我国2015年发布的临床检验质量指标WS/T 496-2017和ISO 15189: 2012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要求,以SiemensAptio生化免疫自动化流水线中间体Centralink、Datalink为核心,结合Aptio自动化流水线各功能模块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利用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自主开发实验室质量指标智能统计系统。 结果:本系统可实现统计的质量指标包括检验前阶段指标:抗凝标本凝集率、检验前周转时间(TAT)中位数等;检验中阶段指标: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实验室内TAT中位数等;检验后阶段指标3项,分别为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危急值通报率、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另增加统计的质量指标分别为:检验项目仪器分配统计,标本来源及数量统计,流水线模块故障率,标本流程TAT和仪器TAT的统计。实现了检验全程质量指标的时段性数据自动统计、一键生成,并以柱状图、箱线图和饼状图形式呈现,达到质量指标智能统计、简便直观呈现的目的。传统的上述质量指标统计需专人2个工作日方能完成,现仅需1 s即可完成。 结论:借助自主开发的质量指标智能统计软件,可对检验分析全过程的各项质量指标统计实现实时性和智能化,有利于检验分析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实时监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缩短TAT,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 临床实验室试剂智能化管理的开发及应用

      2020(4):306-309.

      摘要 (753) HTML (0) PDF 4.24 M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直接采集仪器主控系统中试剂使用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优化原有试剂管理流程,实现试剂的智能化管理。 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仪器对接、开发智能化试剂管理系统。 结果:直接从检测仪器获取试剂的使用数据和信息,包括试剂的批号、使用时间、失效时间、使用数量、对应检测的样本信息等。将使用的试剂信息与检测的样本信息对应。将试剂批号更换或定标后的质控或样本比对数据传输至系统。可直接计算试剂的实际测试数和使用效率。实时查询和统计显示检测仪器的试剂余量,生成需补充的试剂清单。 结论:该系统不仅实现试剂采购、出入库、使用、查询、统计等信息化管理,而且样本与试剂的溯源同试剂使用的全过程实现无缝连接,达到省时、高效、精准的试剂智能化管理。

    • >调查研究
    • 深圳市罗湖区儿童EB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

      2020(4):310-312.

      摘要 (898) HTML (0) PDF 816.28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儿童EB病毒(EBV)感染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2018年1 616例疑似EBV感染患儿EBV检测结果。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全血或咽拭子EBV DNA载量,用酶联免疫法检测EBV血清学抗体,对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患儿EB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 616例疑似EBV感染患儿总体感染率为25.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3.4%,女性为28.7%。不同年龄组间E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学龄组(6~12岁)阳性率最高(40.2%)。秋季感染率最高(32.0%),四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93,P<0.001)。支气管肺炎是EBV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疾病,发生率高达40.2%。 结论:深圳市罗湖区儿童EBV感染率偏低,秋季感染率最高,且随年龄增长感染有上升趋势,感染无性别差异。EBV感染相关疾病主要以支气管肺炎为主,无相关重症疾病感染。

    • 1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0(4):313-316.

      摘要 (746) HTML (0) PDF 832.52 K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1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诊断重症SFTS、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117例SFTS患者,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2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的差异。 结果:死亡患者年龄[(59.72±14.34)岁]大于生存患者[(48.20±20.23)岁](t=2.959,P<0.05)。死亡患者高热、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改变、肌肉震颤、昏迷等)、出血性症状(包括皮肤出血、肺出血、牙龈出血等)、MODS等的发生率高于存活患者(P<0.05)。在第0~6天发热期,死亡患者血液APTT与存活患者相比延长幅度更大,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更高(P<0.05)。在第7~13天MODS期,死亡患者血液标本中的CK、CK-MB、ALT、AST、LDH、BUN、APTT和TT与存活患者相比升高幅度更大,Ca下降幅度更大,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CK、CK-MB、ALT、AST、LDH、BUN、APTT、TT和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明显升高,Ca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监测,降低病死率。

    • >案例分析
    • IgG[DK(]4[DK)]相关性疾病1例报道

      2020(4):317-318.

      摘要 (442) HTML (0) PDF 1.63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游离甲状腺激素异常增高1例

      2020(4):319-320.

      摘要 (354) HTML (0) PDF 798.26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属于极微量的激素,目前多采用化学发光法,易受到生物素、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THAAb)、异嗜性抗体等的干扰,引起假阳性结果[1.2]。患者多次检测甲状腺功能,FT4均异常增高。排除生物素和异嗜性抗体的干扰后,通过聚乙二醇(PEG)对标本进行沉淀处理后,FT4水平明显下降,更符合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变化和临床表现。血清成分非常复杂,个体差异大,可能存在很多未知的干扰物质,当临床工作中遇到与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排除常见干扰因素后,可采用PEG对血浆进行非特异性沉淀,再进行检测,可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