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血栓实验室检测的循证发展与临床研究设计

      2019(9):641-646.

      摘要 (1016) HTML (0) PDF 961.77 K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涉及风险筛查、危险度分层、排除诊断、疾病求因和疗效监测等。高质量的血栓检测项目,其临床证据通常源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能够回答基于PICO构建的临床问题,如哪些患者需要检测?应选择哪些检验指标?检验指标间的诊断性能比较?检验指标与疾病或治疗的相关性?为了确保血栓检验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可获得性,应积极地推动临床研究(包括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以及二次研究等),通过医学实践制定恰当的应用规则,以实现对有限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实验室求因与伴随诊断

      2019(9):647-651.

      摘要 (1197) HTML (0) PDF 927.95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医生在明确VTE高风险个体或确诊VTE后应启动“求因”,通过求因探寻血栓的成因,分析血栓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在此过程中,医生还可修正临床治疗的方式、评估药物的选择以及规划治疗的持续时间。VTE的伴随诊断主要围绕着抗凝药物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监测”两个方面展开,其核心是利用实验室指标伴随抗凝治疗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对疗效和出血风险的及时掌握。对于传统抗凝药物,常规性监测是安全有效抗凝的基础;对于新型抗凝药物,在临床复杂情况、高龄、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同样有赖于实验室检测。

    • 抗磷脂综合征实验室诊断的解读*

      2019(9):652-656.

      摘要 (1448) HTML (0) PDF 1.45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是诊断抗磷脂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每个试验阳性结果都具有相同的诊断价值,正确理解抗磷脂抗体试验阳性的的本质内涵,对于APS的诊断、危险分层,进而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栓与出血
    • 检验科如何协助诊治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范庆坤 杨军 张真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武汉,430021)

      2019(9):657-660.

      摘要 (1175) HTML (0) PDF 901.73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后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伴或不伴有新发血栓。HIT发病隐蔽、致残致死率高,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转归的重要环节,检验科应积极主动协助临床医生诊断HIT,并在HIT治疗监测上保驾护航。

    • 发生胎盘早剥的产妇妊娠期止血系统动态改变与产后出血

      2019(9):661-665.

      摘要 (1467) HTML (0) PDF 1.20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胎盘早剥是发生产后出血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研究发生胎盘早剥的孕妇在妊娠期止血功能的改变与正常妊娠是否有差异,以及临产前止血功能检测是否有助于产后出血的预测和判断。 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2月1日-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诊断为胎盘早剥的孕妇,同时根据年龄和孕周匹配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收集入选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后结局及怀孕至分娩期间所有止血系统检查结果等数据。 结果 本研究连续入选诊断为胎盘早剥的产妇152人,匹配正常妊娠产妇268人。胎盘早剥组PT [10.00 (9.89-10.10) vs 9.86 (9.81-9.92), P=0.023]、APTT [28.52(28.01-29.03)vs 27.10(26.84-27.35), P<0.001]和TT [13.45(13.24-13.67) vs 12.88(12.78-12.97), P<0.001]在孕晚期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而纤维蛋白原在临产时低于正常妊娠组[4.11 (3.94-4.28) vs 4.35 (4.28-4.43), P=0.011];FDP和D二聚体在妊娠过程中都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各期均与正常妊娠无显著差异。临产时仅PT [ (10.2±1.3) vs (9.65±0.53), P=0.020] 和FIB [(3.41±1.29) vs (4.30±0.94), P=0.001] 在产后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具有显著差异。ROC分析显示,PT和Fib预测判断产后出血的AUC分别为0.632(95% CI 0.517-0.748)和0.703(95% CI 0.596-0.810)。 结论 发生胎盘早剥的孕妇妊娠期的止血系统改变与正常妊娠期的孕妇存在一定差异,临产时的PT和Fib水平对胎盘早剥孕妇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利用凝血酶原时间监测利伐沙班安全性的研究

      2019(9):666-670.

      摘要 (1376) HTML (0) PDF 962.09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利伐沙班安全性。方法 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PT检测。数据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年龄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T的诊断性能。结果 出血组患者在用药前后PT变化显著,在给药后的第1、3天,峰值PT均显著高于当天的谷值水平;而且到第3天时,无论峰值还是谷值均显著高于第1天的水平。无出血组患者与出血组患者在第1天的峰值PT无显著差异(P>0.05),而出血组的谷值PT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01);在第3天时,出血组的峰值和谷值P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01)。用药后第1、3天的谷值PT预测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均优于峰值PT,而第1天和第3天的谷值PT预测出血事件的效果相近。就评估出血风险而言,谷值PT优于峰值PT,第3天优于第1天。 结论 PT在进行充分性能验证后,可有效评估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 血栓分子标志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价

      2019(9):671-674.

      摘要 (1352) HTML (0) PDF 994.40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一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及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以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 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

    • 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鉴定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2019(9):675-679.

      摘要 (947) HTML (0) PDF 1.84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基因型分析,并研究其致病机制。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性和抗原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ib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量。对Fib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采用纤维蛋白原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电镜扫描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结果 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Fib抗原正常、活性降低,其父亲表型与之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 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ib α链Arg19Gly错义突变。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血浆Fib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Fib凝固率为正常对照的20.8%,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P<0.001),密度小于正常对照。 结论 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ib α链 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ib功能受损,为该病例及相应临床症状的致病原因。

    • >基础实验诊断研究
    • 一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019(9):680-685.

      摘要 (1026) HTML (0) PDF 2.49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一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发病原因,阐明其致病机制。方法 收集一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外周血,通过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明确致病基因位点;采用PCR定点突变方法制备突变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K1),构建体外真核表达系统。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突变型CHO-K1细胞中血小板αIIb和β3蛋白的合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突变型CHO-K1细胞膜和胞质αIIb和β3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突变型CHO-K1中αIIb和β3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该患者为II型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测序发现ITGB3基因存在2个突变,且尚未被报道。ITGB3 c.1495 T>C错义突变导致了β3蛋白亚基第499号半胱氨酸被精氨酸代替(p.C499R);ITGB3 c.1728 delC移码突变导致了β3蛋白亚基第577号丝氨酸开始的氨基酸合成发生改变,并在改变之后的第92个氨基酸终止。突变型CHO-K1细胞裂解液中均检测到αIIb和β3的合成表达。突变型CHO-K1细胞表面及胞内β3表达量缺如;荧光显微镜突变型CHO-K1细胞未见β3蛋白亚基的分布。 结论ITGB3 c.1495 T>C和c.1728delC突变是该患者的发病原因,这两个突变并未影响血小板膜β3蛋白亚基一级结构合成,但影响其高级结构的表达和形成。

    • >血栓与出血
    •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9(9):686-690.

      摘要 (1144) HTML (0) PDF 2.08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血小板型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ITGA2B或ITGB3基因突变导致GPIIb/IIIa复合物数量或结构异常,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GPIIb或GPIIIa不同结构域突变对GPIIb/IIIa的生物合成、转运及功能等的影响各异,本文总结血小板GPIIb和GPIIIa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为今后血小板无力症发病机制的预测提供一种思路。

    • >热点、焦点、难点
    • 微颗粒研究进展

      2019(9):691-694.

      摘要 (1012) HTML (0) PDF 938.17 K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颗粒是由多种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直径在0.1-1μm的胞外囊泡,主要形成机制是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细胞骨架重构。微颗粒不仅含有脂质和膜蛋白,还含有其来源细胞的胞浆成分(蛋白质和核酸),具有来源细胞的功能。微颗粒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在冠状动脉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栓等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增多,且不同疾病中增多的微颗粒种类不同。现已有多种方法检测微颗粒的大小、形态、来源及功能,但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可结合多种方法检测分析。微颗粒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质量管理研究
    • 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分析规范化检验方案的建立

      2019(9):695-699.

      摘要 (1051) HTML (0) PDF 893.52 K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分析的规范化检验方案,提升其检验质量,为该领域检验结果互认及参考区间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以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为平台,调研了北京地区8家妇幼保健院和2家儿童医院的3个品牌、10套血细胞分析系统的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分析的现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颁布的《末梢血采集程序和设备指南》GP42-A6 [1]及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WS/T 347-201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 406)[3]的要求,从分析前、中、后3方面对多中心该领域规范化检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指导和跟踪。结果 形成“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分析规范化检验方案”;十家医疗机构在实施此方案之后, 进行第二次定值新鲜血的结果比对全部合格。结论 末梢血血细胞分析的规范化检验涵盖的内容较多,实施“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分析规范化检验方案”,确保末梢血血细胞分析在儿童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治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检验与临床
    • 入院D二聚体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时间关系的研究

      2019(9):700-70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1.44 M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入院D-dimer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天津某三级医院收治的CAP患儿,通过电子病案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入院D-dimer水平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413例CAP患儿纳入研究,住院时间为3至21天,中位时间7天;入院D-dimer中位水平为510.87ng/ml,三分位点为400,712.23 ng/ml。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D-dimer水平是CAP儿童住院时间大于7天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712.23)vs低水平(<400)OR 值3.335(95%CI:1.973-5.637,P<0.001),中水平(400-712.23)vs低水平(<400)OR值2.015(95%CI:1.195-3.398,P=0.009)。COX分析显示高水平D-dimer(>712.23)较低水平(<400)出院概率降低,HR值为0.652(95%CI:0.486-0.874,P=0.004),即住院时间较长的风险增大。结论 CAP患儿入院D-dimer水平与住院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提示入院D-dimer检测可能有助于CAP患儿的临床管理。

    • >临床实验研究
    • 浙江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现况调查

      2019(9):706-709.

      摘要 (973) HTML (0) PDF 1.14 M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G6PD缺乏症患病率及cut-off值水平。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浙江省10个地市共计约144万例新生儿G6PD筛查数据。用荧光分析法测定滤纸血片中G6PD活性,初筛阳性者召回并用G6PD/6PGD直接比值法确证。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出生孕周、出生体重、采血时龄和采血季节等因素下,G6PD活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浙江省G6PD缺乏症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丽水市患病率最高(0.38%),舟山市患病率最低(0.11%),在浙江省内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当G6PD活性cut-off值在2.60~2.80 U/g Hb范围时,男、女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的敏感度均为100%,且约登指数也最高(约为0.99)结论 G6PD 活性与人群和时间等因素有关,G6PD 缺乏症患病率受性别、地区影响较大,建议浙江省G6PD筛查cut-off值定为男性2.60 U/g Hb,女性2.80 U/g Hb。

    • >临床检验方法性能评价
    • Roche Cobas 65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其他系统的性能比较及效率评估

      2019(9):710-713.

      摘要 (2315) HTML (0) PDF 892.37 K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罗氏Roche Cobas 6500全自动尿液分析流水线与Arkray AX-4030、Urisys 2400、Sysmex UF-1000i在尿十联、尿沉渣检测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探讨未来实验室尿液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趋势。方法:分别对Cobas u601与Arkray AX-4030、Urisys 2400在尿十联检测性能及Cobas u701与Sysmex UF-1000i、KOVA人工计数在尿沉渣检测性能方面的比较。比较Cobas 6500系统与Arkray AX-4030、Sysmex UF-1000i联合检测时的周转时间(TAT)差异。结果:Cobas u601与Urisys 2400尿干化学9个参数检测结果的比对符合率均超过90%;在尿沉渣检测中,Cobas 6500展现了较高的批内精密度以及性能,与镜检标准对照,阴阳性符合率均较高。Cobas 6500携带污染率为0%,未发现携带污染;同时Cobas 6500干化学部分试纸条在检测葡萄糖和尿红细胞时未受到维生素C的干扰,而Arkray AX-4030检测尿葡萄糖,在维生素C浓度为1000mg/L时,检测结果从2+变为±。Sysmex UF-1000i在检测尿红细胞低值标本时,差异较大(SD: 14.8/μL;`x: 18.3)。结论:Cobas u601、Cobas u701与其他仪器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在检测重复性、携带污染率、抗维生素C干扰方面较好,整体Cobas 6500仪器能提高检验科日常TAT。

    • >病例报告
    • Gitelman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2019(9):714-716.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21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特点、诊断流程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Gitelman综合征的中年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该患者进行血钾异常疾病相关基因检测,查找Gitelman综合征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乏力、头晕,实验室检查提示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基因检测提示患者 SLC12A3 基因上检出2个杂合变异,分别为c.179C>T(p.Thr60Met)和c.1456G>A(p.Asp486Asn)。患者口服补钾补镁治疗后血钾稳定在正常范围。结论 临床上患者反复出现低钾血症要考虑Gitelman综合征的可能,对怀疑Gitelman综合征的患者均应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单核细胞新型包涵体一例

      2019(9):717-718.

      摘要 (725) HTML (0) PDF 1.28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案例分析
    • 一例输入性恶性疟原虫重症感染漏诊漏检的原因分析

      2019(9):719-720.

      摘要 (576) HTML (0) PDF 939.38 K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