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临床实验室止血系统检测的要求与展望

      2017(12):881-883.

      摘要 (70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止血系统的检测是对参与止血过程的促凝、抗凝和纤溶3个系统的检测,是一系列检测要求苛刻和结果解释复杂的试验。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止血系统检测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和人员培养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努力改进和探索的地方。

    • 应重视血栓与出血的实验检测

      2017(12):884-886.

      摘要 (7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国内实验室目前常规开展的血栓与出血检测项目,多数是基于纤维蛋白形成为终点的检测,对于不同出血病和血栓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较大差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凝血因子Ⅷ活性、瑞斯托霉辅因子活性的检测可以诊断多数的vWD,但精确分型还需结合其他试验加以诊断和鉴别诊断。在凝血因子制剂替代治疗、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方面,实验室检测可以判断药物治疗无效和药物拮抗过度。通过对遗传性出血病或血栓病先证者实施基因检测可以对家族中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筛查。血栓与出血的实验检测可以为血栓病和出血病的诊断、疗效监测、个体化治疗及转化医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 >专家论坛
    •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评价

      2017(12):887-891.

      摘要 (11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是描述因纤维蛋白聚合而导致血液粘弹性(viscoelasticity,VE)变化而产生的图形,通过监测凝血全过程整体评价凝血功能。自1948年德国人Hellmut Harter首次报道以来,TEG已成功应用于对患者出凝血状态的评估。近年来,TEG除用于指导手术中成分输血外,还广泛应用于检测凝血功能障碍和监测抗栓治疗等。

    • 应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诊断

      2017(12):890-902.

      摘要 (6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室,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多数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诊断率远低于实际发生率。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较多,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风险评分和影像学证据。实验室诊断可早期预警高凝状态,有利于早期干预。血栓标志物的应用可使临床医生了解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不同疾病相关的静脉血栓凝血激活模式各不相同,掌握各类疾病凝血变化规律,有利于早期预警、抗栓治疗及复发预后。

    • 谈谈临床抗凝治疗对实验室监测的需求

      2017(12):892-894.

      摘要 (10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抗凝药物由于不同的药效学特点和临床证据支持,临床监测需求存在差异。实验室应警惕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维生素K 拮抗剂时可能存在的干扰,普通肝素监测不应再使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更应注意药物过量的检测。

    • 凝血试验在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7(12):895-899.

      摘要 (56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而凝血试验则为VT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癌症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复杂,在进行VTE排除诊断、风险分层和疗效监测时,应用规则和评价标准与非癌症患者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有充分循证证据且可安全用于临床的实验室指标很少,能够被纳入国际主流抗栓治疗指南的指标主要包括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以及常规凝血试验等,且这些指标的应用也多被限定于风险评估模型或验前概率评分的框架之下。

    • >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 稀释凝血酶时间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评价

      2017(12):903-907.

      摘要 (18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稀释凝血酶时间(dTT)试验用于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观察其是否能满足临床实验室检测需求。 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2、EP6A、EP7-A及C-24文件对d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进行评价,并观察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结果:d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日内、日间变异系数(CV)均符合厂家声明的CV;3个水平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能力验证计划物质达比加群浓度与靶值的相对偏差均<10%;在30.92~249.13 ng/mL范围内d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结果呈线性分布;携带污染率为-0.84%;Hb≤3 g/L、三酰甘油≤873 mg/dL、肝素≤2.2 IU/mL、FDP≤29 mg/L对d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无影响;血浆样品在常温保存不宜超过4 h,4 ℃不宜超过4 d,-20 ℃不宜超过1个月,-80 ℃条件下可以存放半年。 结论:d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浓度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能力基本符合实验室要求。血浆样品稳定性满足临床要求。

    • >临床实验研究
    • 达比加群服药患者出血风险的实验室检测

      2017(12):908-912.

      摘要 (6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常规凝血试验结果与血浆达比加群浓度的相关性,寻找合适的试验用于监测达比加群服药患者的出血风险。 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至2017年使用达比加群抗凝的49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其出血发生率。收集2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制成正常混合血浆(NPP),分别向1 mL NPP中加入0~1 000 ng/mL浓度梯度的达比加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稀释蝰蛇毒时间(dRVVT)。另外收集3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全血,做相同的加药处理后进行血栓弹力图试验(TEG)。 结果:服用达比加群的NVAF患者的出血发生率高达28.6%,以消化道出血居多。APTT、dRVVT、TEG的 R时间(R)和凝血指数(CI)结果与血浆达比加群浓度相关性良好,其中,dRVVT的敏感性最强,APTT次之,R和CI敏感性较差。 结论:APTT和dRVVT在监测达比加群出血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临床寻找合适的停药时机,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 血浆游离DNA在老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2017(12):913-916.

      摘要 (6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游离DNA(cfDNA)水平对老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根据加压双向超声将106例股骨骨折患者分为骨折DVT组50例和骨折非DVT组56例。用荧光染料法定量测定血浆cfDNA浓度,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WBC、PL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 结果:骨折DVT组血浆cfDNA水平为337.38(272.89,436.42)ng/mL,高于骨折非DVT组232.56(208.54,280.89)ng/mL,P<0.01;PLT、DD均高于骨折非DVT组(P均<0.01),而WBC、CRP低于骨折非DVT组(P均<0.01。血浆cfDNA与PLT、DD均呈正相关,与WB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73、0.365、-0.255,P均<0.01。cfDNA、DD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33,临界值分别为287.86 ng/mL和3.4 mg/L FEU(fibrinogen equivalent units)时,敏感性分别为72%、96%,特异性分别为85.5%、43.6%。 结论:DVT患者cfDNA水平升高,其临床诊断效能优于DD,可作为辅助诊断DVT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 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评价

      2017(12):917-920.

      摘要 (8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及其在DVT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后下肢DVT患者95例作为DVT组,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收集患者术后第3天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用Thrombopath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内源性抗凝能力指标Protac凝血抑制率(PICI);收集患者血清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结果:DVT组FDP、DD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VT组PICI(%)低于健康人对照组(82.8±7.2 vs 87.8±3.6,P<0.01);DVT组≥65岁患者较<65岁患者PICI下降约4.8%(P<0.05);当PICI的cutoff值为84.2%时,卡方检验显示,DVT与健康人对照组PICI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ICI与FDP、DD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8、-0.336和0.284,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I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值为1.243(P<0.01)。 结论:骨折后血栓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降低。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2017(12):921-924.

      摘要 (10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 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HIT患者血浆标本52例,未发生HIT的用肝素治疗患者的血浆标本126例和体检健康者血浆标本50例。根据是否伴有血栓形成,将HIT患者进一步分为未伴血栓形成的孤立性HIT组30例和伴血栓形成的HIT(HITT)组22例。用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及其相关试剂(HemosIL HIT-AbPF4-H)测定血浆HIT混合抗体;用ACL AcuStar发光分析仪及其相关试剂(HemosIL AcuStar HIT-IgGPF4-H)测定血浆IgG特异性抗体。 结果:肝素对照患者组的混合抗体和IgG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 644.0、1 191.0,P均<0.01);HIT患者组的两种抗体水平均高于肝素对照患者组(U值分别为550.0和4.7,P均<0.01)。ROC曲线结果显示,混合抗体和IgG特异性抗体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混合抗体以1.50 U/mL为临界值时,肝素对照患者组的阳性率为27.8%,HIT患者组为100%。IgG特异性抗体以1.51 U/mL为临界值时,在肝素对照患者组的阳性率为0,在HIT患者中为100%。IgG特异性抗体临界值为2.32 U/mL时,评估HIT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0.0%;高于此临界值的HIT患者在15 d内的血栓形成累积概率显著增加(Log-rank χ2=56.577,P<0.01)。 结论:HIT混合抗体试验与IgG特异性抗体试验有助于对HIT患者进行排除诊断、诊断或风险评估。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

      2017(12):925-929.

      摘要 (67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评估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PCI后新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127例(PCI后新发房颤组)、初入院尚未接受PCI的ACS患者50例(ACS对照组)、PCI后未发生房颤的ACS患者50例(PCI对照组)、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浆vWF:Ag,用ROC曲线评价vWF:Ag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性能。用χ2检验评估PCI后新发房颤患者vWF: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健康人对照组血浆vWF:Ag测定结果为104.5%(88.0%,133.7%),ACS对照组161.7%(120.7%,270.5%),PCI对照组208.0%(125.2%,360.7%),PCI后新发房颤组284.9%(172.4%,494.2%);其中,PCI对照组高于ACS对照组(U=526.0,P<0.01);PCI后新发房颤组高于PCI对照组(U=824.0,P<0.01)。血浆vWF:Ag水平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811~0.854),vWF:Ag医学决定水平设定为312.0%时,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0.6%。与低于312.0%的PCI后新发房颤患者比较,高于312.0%的患者在90 d随访期内的卒中累积概率增高(Log-rank χ2=44.308,P<0.01)。PCI后新发房颤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障碍、高血压、年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和血管疾病有关联(P<0.01)。接受双联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和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接受三联抗栓治疗的患者(U=1 075.5,P<0.01;χ2=10.45,P<0.01)。 结论:血浆vWF:Ag水平能敏感地反映PCI后新发房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状态、卒中风险以及抗凝药物治疗效果。

    • 静脉血栓栓塞症D-二聚体水平诊断决定限的建立

      2017(12):930-932.

      摘要 (9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D-二聚体诊断决定限,评价该决定限对VTE的诊断价值。 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就诊患者237例及体检健康者236例,定期检测D-二聚体,比较不同年龄及疾病人群D-二聚体水平,用ROC曲线分析不同人群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 结果:≥60岁 VTE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9.69 μ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3%和53.8%,<60岁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3.64 μg/mL,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43.3%。 结论:建立了适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的决定限,可进一步提高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

    • 创伤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和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

      2017(12):933-935.

      摘要 (4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和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与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75例急性创伤患者输血相关参数、PLT、血浆凝血试验项目、D-二聚体(DD)、创伤严重程度(ISS)、TEG,并检测血浆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如组蛋白复合的DNA片段(hcDN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凝血酶原片段1+2(PF1+2)、抗凝血酶(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因子〖JP2〗ⅩⅢ(FⅩⅢ)〖JP〗、蛋白C(PC)、激活的蛋白C(APC)、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等。〖JP2〗用线性回归分析创伤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及TEG的相关性。〖HT5”H〗结果〖HTK〗〓极度重伤组、重伤组和轻伤组,24 h 内红细胞输注量、24 h内血浆输注量、大量输血率(成人患者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30 d内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2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DD、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最大切角(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DNA、sCD40L、黏结合蛋白多糖1、FⅩ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组,纤维蛋白原、FⅩⅢ、sCD40L与最大振幅(MA)结果相关(P均<0.05)。hcDNA、sCD40L、黏蛋白多糖1、FⅩⅢ、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临界值分别为20.1%、395 pg/mL、50.1 ng/mL、28 mg/mL、1 215 pg/mL、1 010 pg/mL时判断急性创伤凝血病的敏感性依次为63.0%、58.7%、57.9%、53.1%、52.1%、51.9%,特异性依次为62.7%、59.1%、61.0%、59.5%、59.4%、57.4%。 结论:创伤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及MA相关。

    • 月经过多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分析

      2017(12):936-938.

      摘要 (5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不明原因月经过多(HMB)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 方法:选择不明原因HMB患者126例及健康女性73例,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凝血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及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及vWF:RCo/vWF:Ag比值的差异;按HMB类型分成周期规则HMB组、周期不规则HMB组、青春期HMB组,按Hb值分成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分别比较各组间vWF水平的差异。 结果: HMB组、不同类型HMB组血浆PT、INR、APTT、FⅧ:C、vWF:Ag、vWF:RCo及vWF:RCo/vWF: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与对照组血浆vWF:Ag、vWF:RCo及vWF:RCo/vWF: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重度贫血组血浆vWF:Ag、vWF:Rco水平及vWF:RCo/vWF: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不明原因HMB伴中重度贫血女性人群血浆vWF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明显,针对该人群血浆vWF的检测有助于检出血管性血友病(vWD)。

    • 血小板平均体积在监测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2017(12):939-941.

      摘要 (5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大动脉炎(TA)疾病活动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及随访的152例TA患者(活动组86例,非活动组66例)MPV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1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TA患者组MPV(fL)低于健康人对照组(10.1±1.78 vs 11.6±1.35,P<0.01)。TA疾病活动组MPV(fL)低于TA非活动组(9.5±1.45 vs 10.88±1.28,P<0.01)。TA患者MPV(fL)经强的松等治疗后升高(9.5±1.45 vs 10.5±1.81,P<0.01)。在TA患者中,MPV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血小板计数(PL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39、-0.266、-0.282、-0.506,P均<0.01),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呈正相关(r=0.300,P<0.05)。TA活动组MPV与ESR、Neu均呈负相关(r=-0.366,-0.390,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患者MPV与ESR独立相关(标准化的β系数为-0.028,P<0.05)。 结论:MPV可能在监测TA疾病活动及评估疗效中有一定作用。

    • >综述
    • 血栓风险标志物在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2017(12):942-945.

      摘要 (9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癌症患者有严重病理性高凝状态并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显著增加。血栓风险标志物,如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凝血酶生成试验及组织因子,可用于癌症患者VTE排除诊断、风险识别及预后评价。综合分析血栓风险标志物和临床资料,对监测癌症患者VTE风险和指导血栓预防有重要价值。

    • 血小板糖基化的研究进展

      2017(12):946-948.

      摘要 (9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节蛋白质活性,糖基化参与细胞功能的发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血小板糖蛋白具有丰富的糖萼,其糖基化在血小板生成、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多个糖蛋白分子,如P选择素、C型凝集素样受体2、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等的糖基化修饰均参与调控血小板的功能。该文主要综述了血小板糖基化在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检测方法。

    • 血浆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2017(12):949-951.

      摘要 (5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调查研究
    • 血清轻链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分析

      2017(12):952-953.

      摘要 (9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血清轻链(light chain,LC)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5年间来院就诊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共1 170例,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数值将患者分为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组(eGFR≤60 mL/min/1.73 m2,n=549)和无或轻度肾功能损害组(eGFR>60 mL/min/1.73 m2,n=621)。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Kappa轻链(κ-LC)与lambda轻链(λ-LC)水平,并计算其比值(κ-LC/λ-LC,κ/λ)。同时氧化酶法测定患者血清肌酐(Cr)水平,并利用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合作(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方程式,计算得到eGFR。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对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组患者在CKD不同时期的LC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组和无或轻度肾功能损害组患者κ-LC、λ-LC、κ/λ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Cr、eGF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组患者κ-LC、κ/λ水平在CKD 的不同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λ-L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与5期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组患者λ-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5, P=0.032)。 结论:初步发现在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CKD人群中,λ-LC有可能作为预测肾功能的标志物。

    • >案例分析
    • 大芬戈尔德菌合并贪娈丙酸杆菌致非哺乳期乳腺炎1例

      2017(12):954-955.

      摘要 (9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